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海洲教授来访语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做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4-03-21

2024年3月18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李海洲教授受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邀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图书教育中心C102报告厅做了题为“语言与智能的思考”的精彩报告。本次报告由杜俊副教授主持,我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部分师生以及科大讯飞相关工程师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处理和智能系统的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热点。本次报告,李海洲教授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领域中语言与智能的交叉和融合,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报告会上,李教授首先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强调了其目的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他指出,人工智能的核心不仅在于思考的模拟(Thinking),还包括行动的模拟(Acting)。通过图灵测试等方法,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人类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接着,李教授介绍了语音学的各个分支,包括发音学、声学和听觉学,揭示了语言处理的复杂层次。他强调,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模拟人类语言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在大模型方面,李教授特别强调了生成式预训练模型(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GPT)的重要性。并解释了大模型如何通过预测给定过去的未来从而生成文本,以及这些模型在文本生成和语言理解方面的显著进展。

随后,李教授深入阐释了大模型与语言学的关系,特别是在统计语言模型的发展中如何将语言学知识融入计算框架。他引用了Frederick Jelinek等人的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统计方法来模拟语言的生成过程,并强调了在语言模型中结合语言学知识的重要性。

最后,李教授解释了智能与智慧的区别,并强调了在人工智能研究中考虑多模态交叉模态性的重要性。他通过汉字“听”的构造,阐述了有效聆听的智慧,即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心灵和全身去感受和理解。


李海洲教授的报告为我们站在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人工智能领域中语言与智能的复杂关系,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模拟、扩展和增强人类智能方面的理论框架、方法和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并进一步探索智能系统的潜力和未来的可能性。


嘉宾简介:

李海洲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ISCA Fellow)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他也是德国不来梅大学卓越讲座教授。此前,他曾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资讯与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和研究总监。李海洲教授曾任《IEEE/ACM音频、语音和语言处理汇刊》主编(2015-2018年)、IEEE语音与语言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2013-2015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委员(2015-2018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奖励委员会委员(2021-202年)、IEEE 信号处理学会会议委员会委员(2023-2024)、IEEE信号处理学会副会长(2024-2026)。李海洲教授也曾任国际语音通信学会主席(2015-2017年)、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协会主席(2015-2016年)、亚洲自然语言处理联合会主席(AFNLP,2017-2018年)。此外,他还担任了多个大型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包括ACL 2012、INTERSPEECH 2014,和ICASSP 2022。李海洲教授在2013年荣获新加坡共和国最高科技奖'总统科技奖”,2015年荣获“东盟卓越工程成就奖”。